韩周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职业体验及劳动教育的建议》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为深刻领会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全面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思想和新论断,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落实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辽宁省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若干措施》等文件要求,积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营口市教育局印发了《营口市中小学德育劳育实施方案》,充分发挥营口劳动教育传统优势,在教育内容、实践活动、支撑保障等方面推出系列举措,努力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和城市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注重顶层设计,努力构建营口特色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1.出台“营口方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出台后,营口市教育局第一时间召开了“用劳动教育夯实立德树人基石”研讨会,研读国家政策,研制营口方案。2020年9月,在辽宁省率先出台《营口市中小学德育劳育实施方案》(营教发〔2020〕57号),明确在大中小学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不同学段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任务,规定课时数量,系统加强劳动教育。为推动我市中小学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根据《营口市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试行)》(营教发〔2021〕45号),2023年4月出台《营口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劳动课程评价方案(试行)》,将劳动教育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2.建立课程体系。邀请省研训员多次开展全市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培训、中小学劳动教育示范校成果展播等活动。分学段详细规定了大中小学开展教育劳动必选课和自选课的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组织研制劳动教育教学基本规范,对课程目标、内容体系、实施方式及教学评价等进行了优化调整,明确了全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学和教研工作方向,初步建成了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组建了由教研员、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组成劳动教育核心团队,研究劳动课基本步骤,参加省“宅家学技能”工作,截至目前,建设90余个优秀劳动教育“双减云课堂”课程资源并在电视台播放。线上教学期间,劳动教育核心团队每天推出劳动教育公众号(上线7周阅读量达13000多次)和视频号(上线7周总浏览量84500次),打造劳动教育微课堂,作为全市中小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教学资源。
3.丰富项目载体。按照贯彻劳动价值取向、劳动精神面貌、劳动技能水平“三位一体”要求,营口市以实践项目为载体,突出实用,开发形成了自理小能手、农耕文化、营口家乡菜等一系列极富特色的劳动课程资源。
4.启动全市中小学劳动技能大赛,全地区200余所学生参加,学生参与率90%以上。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组织全市26万名学生开展“礼伴假期—劳动创造幸福”活动,营口市教育局官方抖音获关注23万次。率先启动全省劳动教育项目试点校工程,开展“劳动创造幸福”主题活动在辽宁电视台报道。参与营造出“人人参与劳动,人人热爱劳动,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推进劳动教育专业化、特色化、常态化发展,打造“河海营口”文化品牌。
(二)大胆改革创新,注重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
1.统筹劳动教育资源配置。形成家庭和社会协同开展劳动教育的合力,以营口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学校为依托,统筹规划全市劳动教育资源配置,集结全市最优劳动教育师资,学习全国最新劳动教育理念,结合营口实际,优化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和劳动教育课程内容,集中组织课堂授课、集中组织课外实践,探索“劳动教育+研学”模式,围绕营口市“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战略和“河海营口”文化品牌打造,丰富与营口产业发展相契合的劳动教育实践资源。
2.开发实践实习实训基地。鼓励大中小学学校自建或共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及实习实训基地。特别是共建,有效弥补了学校劳动教育资源不足的窘境。目前,营口市正通过遴选共建一批覆盖工、农、商、牧、渔等行业的劳动实践基地。其中中央储备粮(营口)直属库等作为营口市首个校外劳动教育教研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出力流汗的同时,体验到了职业特点,感受到了社会发展成就,牢固树立了国家粮食安全意识。
3.探索建立劳动教育联盟。充分发挥我市中等职业院校的作用,带领学生走进营口中专、现代服务学校实训室,带领学生体验职业技能,感受工匠精神,规划未来。目前,营口市正致力于用1到3年的时间,在全市创建一批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劳动教育特色学校,探索建立全市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联盟,推动全市劳动教育优质资源和研究成果的共享。营口市将举办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推进会,一是积极发挥出营口市在劳动教育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二是力争在交流学习中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丰富劳动教育举措,探索劳动教育实践更有效的途径。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构建开放协同劳动教育大格局。一是突出学校主导作用。大中小学都要因校制宜,开发设立手工等特色劳动室,或开发建设蔬菜、苗圃等劳动基地。突出家庭基础地位。二是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人才观,弘扬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三是突出社会全方位支持。积极争取高新企业为学生提供体验支持,努力协调全市城乡社区、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福利院、革命遗址等单位、场所,学生提供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岗位。四是加强保障力度,提升劳动教育专业支撑能力。加强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合规合理使用公用经费,建立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机制,保障开展劳动教育活动,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引社会力量为劳动教育服务助力。